生物制造二十年,凯赛生物刘修才的融资之路

发表于: 2019年11月14日

冲击纳斯达克铩羽而归八年后,致力于生物制造二十年的凯赛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终于又将上市提上了日程,只不过这次是在A股市场。从留美的生物化学博士到领导长链二元酸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凯赛生物CEO刘修才的创业之路诠释了技术与商业的有机结合。

以小搏大,完成原始积累

在1994年回国之前,刘修才的学究经历似乎都与商人沾不上边。1977年,他考入中科大近代化学系,1989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Milwaukee分校读完生物化学博士,然后在耶鲁和哥大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受聘于Sandoz药物研究所。“刘药师”原本打算在国内继续从事生物制药,却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国内这方面资金、设备和人才均匮乏。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一次研讨会上,一篇关于中国未来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刘修才看到了曙光: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预计到2030年,80%的石油消耗量需要依靠进口。如果能用生物法取代化学法来制造化工产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这篇报告的发言人张启先成为了刘修才的创业合伙人。

刘修才决定转变跑道。创业初期需要资金,他没有办工厂,而是从国内的科研机构购买生物化工技术,经过技术优化后,打包卖给国外公司。三年内凯赛生物收购了6项技术,转让了其中4项,以小成本实现了原始积累。1997年,刘修才在中关村成立了凯赛生物。技术背景赋予了他抓住机遇的眼光,在规模化生产后带来巨大效益的长链二元酸的5个菌种,就是刘修才最初以250万元价格从中科院微生物所买下的。

选择投资方,钱不是万能的

生物代替化工生产线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在国外也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产业化需要更多的资金。刘修才敲过很多投资银行的门,也找过不少投资基金。

在接触投资方的过程中,刘修才遇到了磨合的困难。有的投资人没听过生物化工的概念,被公司的技术成就和创业激情感染而投资。刘修才与这类投资人沟通不畅,而且发现他们对公司帮助甚少。碰过几次钉子,他才确定了选择投资方的原则:一是要选择对行业有所了解的,这类投资者投过类似公司后能带来很多经验和建议;二是看是否有共同的做人哲学、处事原则和经营理念,比如对民族知识产权企业抱着支持的态度。

2006年,凯赛生物获得首轮融资2600万美元,由全球首个专门投资中国生命科学投资的风投基金百奥威达领投。同年11月,第二轮融资5200万美元到位,投资方包括高盛、崇德资本等。2007年,第三轮融资规模达13542万美元,一年后获得第四轮融资7300万美元。

赴美上市,天有不测风云

然而,等到2011年凯赛生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申请,拟融资2亿美元用于研发、产品商业化和扩大产能等,却遭遇了海外投资者对其估值过低的困境——计划中的每股15美元以上被杀价到5美元以下。

原来,那年正值中企赴美上市的寒冬,多家中企因账务问题受到美国司法部调查。信任危机一旦爆发,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截至2011年6月,中概股几乎全军覆没,9月以后只有唯品会上市成功。为避免流血上市,刘修才无奈撤销了IPO申请。

谈到凯赛生物的融资历程,该公司财务总监魏长友曾对媒体感慨,“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于国企舍得投资,融资成本低、拨款快,而对于草根民企,设置的利率、门槛却高得多,这对于分秒必争、抢夺商机的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来说,可谓在夹缝中融资。”为避免贷款批准后已经错失商机,像凯赛生物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赴美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2010年,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产品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5%,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50%。以化学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的英威达2016年关闭在美国的生产线后,凯赛生物在该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近年来,凯赛生物还实现了生物基尼龙56的产业化技术,打破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尼龙行业的垄断。

在此期间,刘修才没有停下谋求上市的步伐。今年9月,凯赛生物与中信证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但众所周知,在A股上市的时间成本和门槛都高于纳斯达克。这家立足新兴技术的民营企业能否在资本市场西边不亮东边亮,还将经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从中科大学子出身,到留美的科研人员。刘修才的创业始于中关村,第一桶金来自将技术优化后卖到国外。他的公司赴美上市失败,蛰伏多年又回到国内A股市场。我们常说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你走的每一条弯路,其实都是必经之路。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ad_single_diy' in /home/wwwroot/plastics/wwwroot/wp-content/themes/PnTheme/template-parts/ad/ad-single.php on line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