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抗菌塑料领跑人——李毕忠

发表于: 2022年6月24日

1963年,李毕忠在浙江缙云出生。彼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婴儿会成为中国抗菌界领跑人。

16岁时,李毕忠就进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花了11年的时间在该专业继续攻读了硕士与博士。博士毕业后,李毕忠也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专业做博士后。

我国抗菌事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时,“抗菌”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十分新鲜的概念,中国的抗菌事业也还没有产业化进程。

1994年,李毕忠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工作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抗菌材料。当时,国内人们对于抗菌材料持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其还停留在靠化学合成制备,大都用于农业、军用和医药等官方领域,安全性与持久性能都不佳,用如今的话说就是“智商税”。而在日本,抗菌材料被制成各种抗菌毛巾与家电,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让李毕忠看到了抗菌材料的前景。

1998年,李毕忠在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海尔集团的合资成立的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管理者代表,与团队对科研队伍的任务市场化、管理量化进行大胆探索,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方案进行了改革,使技术开发与生产实际得到了无缝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该结果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开创了我国抗菌家电和抗菌塑料的产业化先河,我国抗菌产业发展得以催化。

在1998-2000年两年内,其成功开发的抗菌家电产品使海尔集团新增销售收入14亿元,李毕忠被二度授予“海尔功臣”称号。

千禧年吹来了一股“纳米”风,李毕忠在这个环境下,与团队研发出抗菌“纳米银”,在05年神六升空时,“纳米银”被用作飞船环境治理的抗菌材料,经历了最严格的环境检验。

2003年,为应对非典型肺炎病毒,李毕忠又萌发出研发具有抗病毒功效的材料,此时,国际上几乎还没有对抗病毒材料的研究,在他看来,当时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09年,李毕忠才研发出一款涂抹式复合抗病毒材料,这一材料在后来新冠疫情爆发以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成功用在纺织、塑料和医用等领域。

李毕忠结合当时发生的非典、禽流感、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微生物的肆虐,对我国抗菌事业的发展做出如下预测:第一,具有协效作用的高性能复合抗菌剂将成为研究应用的焦点;

第二,抗菌剂的作用效率有待提高,如普通无机载银抗菌剂与细菌接触8到24小时才会发生明显的抑杀作用,这不能满足一些特殊领域的要求,所以速效抗菌剂应用开发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抗菌材料的抗细菌等微生物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延伸,如对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等病毒具有抑杀功能的材料研究应引起重视,如果在很多传统材料上既实现抗菌功能,又能实现抗病毒功能,那将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如今,我国抗菌产业正如李毕忠所预测一般,已经开发出速效、抗病毒、复合类型的抗菌材料,并向更绿色、低成本、高性能的抗菌材料发展探索着。目前,李毕忠兼任北清科技(安阳)创新研究院院长,全国卫生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仍然在为我国抗菌事业不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国士无双|中国抗菌抗病毒材料研发开创者和行业领航人---李毕忠研究员》,来自公众号:中北大学研究生之家

《中国抗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来源:抗菌产业观察

《只愿是一个做学问的人--访纳米抗菌材料的奠基人李毕忠博士》,来源:中国粉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