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塑”递 利安德巴赛尔战略提升利润 彻底退出炼油业务;中科院实现蓝氢技术突破

发表于: 2023年3月20日

一周“塑”递 利安德巴赛尔战略提升利润 彻底退出炼油业务;中科院实现蓝氢技术突破-有解塑料观察

 

企业新闻

 

PILOT圆珠笔采用三菱化学的生物基工程塑料 "DURABIO™"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宣布,公司的生物基工程塑料 "DURABIO™"已被Pilot公司的圆珠笔 " Acroball T Series Biomass Plastic"和 " FRIXION Ball Knock 05 Biomass Plastic"采用作为主体部分(后杆)。Pilot公司自2022年2月3日起销售这些产品。

DURABIO™是一种生物基工程塑料,由可再生的植物衍生原料 "异山梨醇 "制成,是一种非常耐用的材料。此外,这种塑料还可以应用于各种部件,因为它在着色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显色性,在加工过程中具有可成型性。之所以采用该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得到了高度评价的优秀特性。这是第一个将DURABIO™应用于文具的案例。

使用DURABIO™等由植物衍生材料制成的生物质塑料可以减少石油消耗,而石油是一种可耗尽的资源。它还可以为减少致使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做出贡献,因为构成原料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二氧化碳。三菱化学将继续关注DURABIO™的发展,以实现碳中和。(环球聚氨酯网)

 

陶氏公司任命朱成怡为大中华区总裁

3月16日,陶氏公司宣布,陶氏消费品解决方案全球产品总监朱成怡女士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担任陶氏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朱成怡将负责推动陶氏公司在大中华区的战略性业务增长,加强市场开拓,提升公司财务业绩表现。她将向陶氏公司亚太区总裁谢佩君(Puay Koon Chia)汇报。

 

华谊钦州三期环氧丙烷和聚醚多元醇一体化项目完成环评

2月14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行政审批局受理《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三期双氧水法环氧丙烷(HPPO)及聚醚多元醇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截止3月16日,华谊钦州30万吨/年HPPO等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经完成审批公示。

据悉,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三期双氧水法环氧丙烷(HPPO)及聚醚多元醇一体化项目,投资约54.99亿元,新增用地占地面积41.55公顷,包括双氧水法环氧丙烷HPPO装置和聚醚多元醇装置2套整体装置。(慧正资讯)

 

利安德巴赛尔战略提升利润 彻底退出炼油业务

3月14日,利安德巴赛尔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举行资本市场日(Capital Markets Day)活动,并发布全新公司长期战略。该战略与利安德巴赛尔为日常可持续生活创造解决方案的宗旨相一致。利安德巴赛尔希望通过其技术领导力、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及对有吸引力的全球市场有利地位的高度关注来加速增长,扩大利润率和提高回报。利安德巴赛尔正在将自身定位为具有金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意识的投资者,客户和品牌所有者的首选公司。利安德巴赛尔正在通过调整业务,将塑料废弃物作为有价值的碳源,并利用循环和可再生材料创造产品和可持续解决方案来满足需求。

利安德巴赛尔的全新战略侧重于提升可持续价值,并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1.发展和升级核心业务:将增长集中于利安德巴赛尔在不断扩大和具有优势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业务。

2.建立一个盈利的循环和低碳解决方案业务(Circular&Low Carbon Solutions, CLCS): 利安德巴赛尔预计到2030年,CLCS业务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收益(EBITDA)增量将增长到至少10亿美元,并借助公司现有规模、市场准入和技术领导力获得可观回报。

3.强化业绩和文化:利安德巴赛尔将通过从单一成本控制转向更全面地价值创造和以客户为中心来推动业绩的改善。

在宣布新战略的同时,利安德巴赛尔已于2022年开始围绕其新战略采取以下行动:

  • 果断退出炼油业务并剥离澳大利亚聚丙烯业务;
  • 通过组建客户和商业卓越团队进一步提升客户关注度
  • 建立CLCS领导角色和业务;
  • 实施和扩展VEP;
  •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慧正资讯)

 

巴斯夫投资扩建其大亚湾聚合物分散体生产装置

巴斯夫宣布计划在广东省的巴斯夫惠州大亚湾基地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以扩大其聚合物分散体产能。新生产线计划于2024年投入运营。

作为全球领先的分散体制造商,巴斯夫不断投资于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巴斯夫惠州大亚湾基地的区位优势明显,紧贴华南地区的关键客户。基地生产多种高性能的丙烯酸和丁苯分散体产品,适用于涂料、建筑、胶粘剂、造纸、纺织和包装等行业,以及锂离子电池等全新市场。(巴斯夫)

 

总投资2.6亿元!艾仕得高性能涂料项目试生产

据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官网3月8日报道,近日,位于吉林经开区的艾仕得涂料(吉林)有限公司年产1.58万吨高性能涂料项目投入试生产。该项目主要生产轻型车、商用车清漆及稀释剂涂料,搭建起我省化工、汽车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桥梁。

吉林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项目总占地面积7731.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377.80平方米,购置安装主要设备239台(套),总装机容量2808.72千瓦。建设轻型车/商用车清漆、稀释剂、溶剂型中涂、溶剂型底漆、防流挂树脂5种产品生产线各1条,以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项目建成后年产上述5种产品分别为8500吨、1500吨、1300吨、3500吨、1000吨。(全球涂料网)

 

红墙化学拟建年产32万吨环氧乙烷及环氧丙烷衍生物项目

近日,红墙股份发布公告,拟通过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募集资金不超过 56,000.00 万元,即发行不超过 560.00 万张债券,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惠州市红墙化学有限公司年产32万吨环氧乙烷及环氧丙烷衍生物项目。

本次募投项目设计生产聚醚单体、丙烯酸羟基酯、聚醚多元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聚羧酸减水剂五类,其中聚醚多元醇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公司新增产品,是公司精细化工方向的尝试性发展落脚点,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可以实现公司多方位布局,提升公司整体营收水平。

红墙股份称,本次募投项目预计增设聚羧酸减水剂生产线及其原材料聚醚单体与丙 烯酸羟基酯生产线,实现公司主营产品生产量的扩充,并且为公司生产聚羧酸系外加剂提供原材料保障,有效保障公司生产效率。聚醚单体与丙烯酸羟基酯的主要生产原材料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是石油化工产品之一。而公司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地点为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开发区,该地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同时具备生产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能力。区内中海壳牌石油 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世界级规模的石化企业之一,具有行业领先的工艺技术与生产规模。此次公司将与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实现项目投产所需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资源的隔墙管道运输。便捷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有力提升公司的生产效率,保障公司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慧正资讯)

 

绿能新材料年产5万吨NMP、4000吨碳纳米管项目开工

近日,陕西省志丹县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作为2023年首批开工的新能源电池辅助材料建设项目,是由志丹县绿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年的有机胺项目、精分厂改扩建项目、4000吨/年的碳纳米管项目和5万吨/年的NMP项目。

据志丹县绿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小军介绍,10万吨/年的有机胺项目计划今年的5月份投产,精分厂改扩建项目计划今年的6月份投产。目前,4000吨/年碳纳米管还有5万吨/年的NMP项目工程进度顺利,已完成总工程量的 20%。

 

世界首创LG联合BluCon,用木质纤维素制PLA

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luCon Biotech和化工巨头LG Chem达成了一项新的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扩大BluCon生产高纯度L-乳酸的专利技术并将其商业化。乳酸是生物基可生物降解PLA的前体。对于LG化学来说,这项投资将支持和补充其生物经济产品组合,该产品组合包括PLAs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共-对苯二甲酸酯(PBATs)等新一代材料。

两家公司已同意合作开发BluCon公司将非食品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为乳酸的新工艺。为了补充LG化学的不足,BluCon开发的技术路线包括将木质纤维素原料直接发酵为乳酸,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使生产PLA成为可能,PLA的价格可与化石基塑料竞争。

BluCon Biotech成立于2017年,联合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Albrecht lüfer博士解释说,该公司使用专有细菌在一个生物反应器中消化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并生产乳酸,这是一项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技术,也是世界首创。(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

 

科思创和Coatyarn携手推出高性能TPU涂层纱线

近日,聚氨酯材料制造商科思创和高科技纤维企业Coatyarn联手推出了一款高性能聚氨酯涂层纱线。据悉,这款新产品是基于科思创专利的Desmopan® TPU材料和Coatyarn的Evolution®技术开发而来的。

科思创 TPU 材料的多功能性与 Coatyarn 工业用纱线方面的长期专业知识相结合,采用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生产工艺,共同打造出了一款具备设计自由度的、且含有多功能、高性能的工业用涂层纱线。该产品解决方案灵活、耐用,具有良好的多功能性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用纱线、个人防护设备、室内和室外家具、配件等领域。

科思创 Desmopan® TPU 材料可在技术突破和提高可持续性方面提供很大助力。它具有相当高的耐磨性、耐冲击性、耐油性、耐油脂性、耐水解性。不仅如此,与原生TPU相比,它含有高达20%的再生原料,可降低二氧化碳足迹,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该材料的生产过程经过认证,确保废物流的透明度;耐磨损,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保持颜色稳定性;无水染色和更可持续的生产工艺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慧正资讯)

 

京博石化60万吨苯乙烯将采用全球首套进料汽化器

近日,由京博石化订购的全球首套新技术、新结构苯乙烯大型特种设备,已经通过海陆联运的方式运抵京博石化。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京博石化项目使用1350吨履带吊,将60万吨/年干气综合利用制苯乙烯及配套项目苯乙烯装置反应器进料汽化器吊装就位。

据悉,该反应器进料汽化器是全球首台/套同类装置,填补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安装同类型设备的施工技术空白,具有重大意义。此设备为超限设备,设备于2月22日在兰石重装青岛基地召开完工验收会暨发运仪式后从青岛启航,经海运到达东营港,再由陆运到达京博石化现场。慧正资讯)

 

投资11.5亿元,漳州奇美35万吨PS新产线正式量产

漳州奇美化工近日宣布,新建的PS(聚苯乙烯)产线已正式量产,全产线的年产能为35万吨,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全部开出,结合镇江奇美PS产能,为来将可强化集团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与客户服务,而新产能的加入让奇美集团PS年总产能达到92万吨。

奇美实业表示,漳州奇美PS工厂兴建为期20个月,采用高等级安全设计及先进环保设备,以打造节能、安全、绿色的新一代高性能塑胶材料工厂,漳州奇美由奇美实业转投资,并自2018年8月设立,地点位于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内。

聚苯乙烯系塑料(PS)项目,建设4条7.5万吨/年PS生产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PS主装置区、冷却水塔区、公用区、PS切胶厂房、PS橡胶仓库、PS橡胶溶解槽区、PS回收液槽区、原副料槽区、苯乙烯槽区、中心控制室、空压站、PS成品仓库、PS SILO区等。

同时配套建设相关公辅工程和生产管理等设施。总占地面积139056m2,项目总投资115082.44万元。

漳州奇美第一期年产45万吨的ABS树脂产能,已在2021年9月开始正式量产,主要供应中国华南地区市场,满足ABS在不同产业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之后ABS将提量至年产能60万吨、PC(聚碳酸酯)年产能18万吨,预计将在2025年开出,未来总产能可达百万吨等级。(贵屿塑料 )

 

奥迪实施材料闭环项目,废塑料循环成重点方向之一

德国汽车巨头奥迪与来自供应、回收和研究部门的15家机构合作,组建“材料闭环(MaterialLoop)”项目。该项目将使奥迪在汽车行业引入一个封闭的原材料循环体系,旨在探索一种更可持续的方法来回收报废汽车。

作为其循环经济战略的一部分,奥迪准备从报废后的汽车中收集消费后材料,以制造新的旗舰车型。在奥迪的工厂,汽车零部件经过针对性地拆卸,除了对钢、铝和玻璃材料的回收利用,奥迪与合作公司还一起成立废塑料回收组,节省有价值的材料并将其重新用于生产,还减少了排放和浪费,降低了成本。

这意味着,在材料选择、组成和模块化方面,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应该使它们能够在报废回收时按材料类型进行分类。MaterialLoop试点项目的一个成果是为供应商创建了一个指南,解释如何设计塑料部件,例如进一步提高汽车生产中的回收率。该指南是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编写的。(废塑料新观察)

 

行业新闻

 

国内首个《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团体标准发布

近日,由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博石化”)牵头起草的《乙烯-辛烯共聚物》(标准编号T/PSTM 0006-2022)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水平被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国内首次发布乙烯-辛烯共聚物的产品标准,填补了国内关于乙烯-辛烯共聚物标准的空白。

该标准由京博石化牵头起草,由成都技术创新协会材料与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浙江大学、北京高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轨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北京华塑晨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参与起草,于2023年1月28日正式实施。标准规定了乙烯-辛烯共聚物的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随行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标准适用于由乙烯与 1-辛烯通过溶液聚合工艺所生产的乙烯-辛烯共聚物,共规定了通用及光伏用途的5种牌号产品,选取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标称值范围进行要求,可代表市面上大多数产品要求。

聚烯烃制造技术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技术先进性,乙烯-辛烯共聚物与其他聚烯烃塑料相比,其分子链内共聚单体的含量更高,密度更低,主链均由稳定的饱和单键组成,分子内无极性基团。正因为这样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优良的耐老化性、耐腐蚀性、耐热性和耐水蒸气性等,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建材、电线电缆、医疗器械、儿童玩具、光伏等领域,仅新能源光伏电池封装用量就已逾40万吨/年。然而,我国多年来乙烯-辛烯共聚物生产技术一直处于空白,被国外公司“卡脖子”,产品完全依赖于进口。京博石化乙烯-辛烯共聚物(又被称为聚烯烃弹性体(POE))的顺利投产打破了这一局面。随着海外新增产能不足,国内产业化装置落地,预计2024年及之后,POE供需长期趋紧。《乙烯-辛烯共聚物》团体标准的发布有助于加快国内该材料的开发,且对于完善合成树脂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引导整个行业的良好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内发布的首个乙烯与1-辛烯共聚物产品标准,《乙烯-辛烯共聚物》团体标准为国内聚烯烃弹性体(POE)标准起草、制定提供了借鉴,此项标准的发布是京博石化在该领域产品质量提升、标准管理水平提高的新突破,不仅是对京博石化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极大肯定,更是公司持续提升的强大动力,京博石化将不断在质量与标准管理上发力,对内提升高产品质量与标准管理水平,对外提升企业知名度、提升行业影响力,助力民族企业在聚烯烃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聚烯烃人)

 

1-2月份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

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2.4%。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制造业增长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2%;私营企业增长2.0%。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0.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0.3%,纺织业下降3.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7%,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汽车制造业下降1.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

分产品看,1-2月份,620种产品中有269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钢材20623万吨,同比增长3.6%;水泥19855万吨,下降0.6%;十种有色金属1192万吨,增长9.8%;乙烯508万吨,下降1.7%;汽车365.3万辆,下降14.0%,其中新能源汽车97.0万辆,增长16.3%;发电量13497亿千瓦时,增长0.7%;原油加工量11607万吨,增长3.3%。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614亿元,同比名义下降4.9%。(中化新网)

 

前两月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2%

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9420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46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16058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投资36373亿元,增长3.8%。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5.6%,制造业投资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5.4%。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0%。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0%,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2%,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7.8%。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6.3%,东北地区投资增长4.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1%,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中化新网)

 

中科院实现蓝氢技术突破

制氢技术是氢能产业的源头,对氢能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与发展颇为重要。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近日首次实现了 400°C 温和条件下“净零排放”的天然气制氢原理突破。

据介绍,通过有序分离氢气和 CO2 产物,天然气制氢反应温度由传统的 800-1000°C 降至 400°C 以下,实现了 99% 以上甲烷直接转化为高纯氢与高纯 CO2,并实现了基于化石能源的制氢与脱碳的完全协同。制氢与脱碳能耗下降幅度达 20-40%。

基于此,该工作结合商业化中温槽式聚光技术,实现了太阳能驱动的天然气制氢与脱碳,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制氢的碳足迹,展示了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实现可持续氢能利用的可行性。反应温度的降低使工业余热与氢能的结合成为可能。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完成了超过 6000 次的稳定循环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初步展示了技术转化应用的广阔前景。(中国科学院网站)

相关推荐